#时事热点我来评#
有人说,王健林的遭遇是中国房地产黄金时代落幕的缩影。
但在我看来,这更是一场由高杠杆、盲目扩张和资本对赌共同酿成的悲剧。
1. 豪赌IPO对赌,资本游戏反噬自身
万达的债务危机,本质是一场资本游戏的失控。
为了推动万达商管上市,王健林曾与投资人签订对赌协议,承诺若上市失败则需回购股份。
然而,IPO屡屡受挫,导致苏宁、永辉等昔日合作伙伴纷纷翻脸讨债,仅这两家诉讼金额就近90亿元。
更讽刺的是,去年中东资本600亿注资一度让外界以为万达“起死回生”,但如今看来,这笔钱不过是杯水车薪。
2. 轻资产转型成空谈,卖资产饮鸩止渴
万达曾高调宣布转型轻资产模式,试图通过输出品牌和管理“躺赚”。
但现实是,轻资产需要强大的现金流和信用背书,而万达的债务黑洞早已让市场失去耐心。
如今卖掉的近20座万达广场,大多是亏损资产,接盘的险资看中的不过是低价抄底的机会。
这种“割肉”式自救,看似缓解了短期压力,实则动摇了万达的商业根基。
3. 信任危机蔓延,王健林还剩多少底牌?
股权冻结、高管离职、合作伙伴反目——万达的信任危机已从资本圈蔓延至内部。
当张霖这样的“老将”选择离开,当王健林个人持有的7702万股权和19.5亿存款被冻结,市场不禁要问:这位71岁的企业家,是否已失去了对局面的掌控?
更可怕的是,资产抛售和股权冻结形成恶性循环:越卖资产,估值越低;估值越低,越难融资。
4. 时代抛弃你时,连一声再见都没有
王健林的困境,何尝不是中国地产商的集体写照?
从恒大、碧桂园到万达,“高杠杆+快速扩张”的模式在行业寒冬中彻底失灵。
但与其他房企不同,王健林的“文旅野心”曾让他站上巅峰,却也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2017年,万达被迫以“骨折价”甩卖13个文旅项目和77家酒店,如今历史再度重演。
时代不会为任何人停留,首富的光环,终究敌不过经济周期的铁律。
王健林的“最后一战”,留给普通人什么启示?
王健林的跌宕半生,像极了一部商战大片:从军旅硬汉到地产大亨,从“先挣一个亿”的豪言到“卖楼还债”的窘迫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没有永远成功的企业,只有顺应时代的选择。
对于普通人而言,万达的崩塌更是一记警钟:盲目追逐资本泡沫,终将被泡沫吞噬。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,守住现金流、敬畏风险,才是穿越周期的唯一答案。
今日话题: 你认为王健林还能带领万达走出困境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!
